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些需要可能同时具备,也可能具备其中的某一项,或两三项。总的来说,是越多越好。因此当孩子弹的乐曲不好听时,你应该告诉他曲子练熟了就好听了,因为这会诱发他的审美需要;千万不要说孩子爱表现,说孩子爱当别人面表演是\"虚荣\",因为这会将学琴中力量最强的一种动力蒙上不光彩的阴影,而削弱这种动力。更不要说\"你这是给我学琴吗?\"因为事实上很多孩子就是在给家长学琴,因为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学琴的需要。经验告诉我们,目前\"为家长学琴\"的孩子很多,家长应该意识到这是儿童学琴中的\"交往需要\"在起作用,\"为家长练琴\"是儿童学琴的重要动机因素。
应该注意的是,儿童交往需要的对象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幼儿时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家长;上了小学时学校教师成了他的交往需要的主要对象,这时家长会发现孩子\"光听老师的话,不听家长的话\";但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他们都是长辈,年龄还小的孩子的交往需要主要表现是获得长辈的接受与认可,但孩子到了初中左右时,他的主要交往对象就是同伴,孩子已经有了强烈了自主的需要,独立的意识,并且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与成人世界抗衡的力量与勇气,这时家长会发现孩子\"连老师的话也不听了\"。高压政策此时要么已经破产,要么已经受到严重抵抗。很多本来不愿意学琴的孩子就是在此时彻底学不下去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与家长的\"交往需要\"已经不再重要,维持学琴的最后一个动力消失了。这是那些由于看到了高压的暂时效果而相信高压政策的家长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