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学琴热的思考之三:音乐的才能与“努力就会

  "不打不成材"、"严师出高徒"、"成功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才"、"努力耕耘,就会有所收获"、……,这些都是我们耳濡目染的训戒。古代有"头悬梁、锥刺骨"的榜样;外国有贝多芬,从小受尽了父亲的打骂终成音乐史上的丰碑;近看,无数乐团的演奏员,有几个没有因为学琴挨过打?听说的看到的,都向我们表明,要想在音乐上取得成就,就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而孩子不懂事、爱偷懒,打、骂、高压自然就是必需的了。很多榜样使有些特别望子成龙而又认为最好是能让孩子当个音乐家的家长相信,孩子只要有足够的刻苦努力就会终成大器。然而就在我们身边的无数事实说明的是另外一个道理──制约一个人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音乐演奏水平的更重要的因素是他是否具有音乐才能。

  首先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些事实:在对于很多学琴儿童的家长无异于"天堂"的中央音乐学院,有很多学生练一首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每天练琴四小时以上,练一年也弹不好,还有相当一些学生一生也不能达到驾驭这首协奏曲的水平,但几年前在希腊有一个孩子,只练习一个星期就达到了演奏、录音的水平。对于大多数搞音乐的人来说,由于他们的音乐能力距离大音乐家所要求的相差太远,因此他们终生只能作为一个很平常的、默默无闻音乐工作者。如果大家认为我们不能与神童相比,那么,就在音乐学院的学生中间,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每天练四、五个小时琴,而成绩远远不如那些每天练一个小时琴的学生。经验表明,才能制约着音乐成就所可能达到的程度,而努力只能在这一程度的范围内起作用。

关键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