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学琴热的思考之二:孩子为谁练琴──儿童学(5)



  第四种需要被称之为\"交往需要\",这是指,孩子希望获得自己所在的群体──如家庭中的父母、班级中的同学和老师、同伴等──接受、喜欢和认可的一种需要。这是人作为一种群体动物的本能需要。孩子\"听话\"的实质性心理基础就是这种原始需要决定的。我们必须承认那种天生对学琴感兴趣,学琴能够使他出类拔萃,又特别爱听音乐的孩子是不多见的,但可以肯定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希望与家长有一个和谐关系的。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自然地在家长的引导下开始学琴活动,就是\"交往需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一个孩子在学琴过程中不包含这一动机因素。从这一点来说,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在\"为家长练琴\"。尤其是当一个孩子生来根本就不喜欢音乐,对乐器也没有什么兴趣,而自己没有很多音乐才能,所以弹琴从来也没有使他获得过什么自尊的满足,而家长让他学琴的一大堆道理,他既听不懂,也体会不到时,顺从家长的意愿,不与家长发生令人不愉快的冲突,就成了他唯一的学琴动力。这时如果家长还说\"你这是给我练琴呢?\"孩子自然就会很委屈,因为,如果不是给你练琴,他根本就不会去学琴。因此这种需要也是使学琴持续下去的非常重要,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也许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动力。如果家长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使孩子觉得,自己一练琴家长就生气,是因为学了琴家长才开始不喜欢他了,那么进一步的学琴活动没有高压政策就很难持续下去了。而高压政策给孩子个性的发展与家庭关系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