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音乐教育应注重弦外之音(2)


  
  当前,我国的音乐院校中,学生普遍存在重音乐技巧轻文化知识的倾向。作为一种技能性很强的专业,音乐教学中演奏、演唱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技法只是表现美的手段,作品所包涵的思想、情感才是美的内容。宋朝文同擅画竹,是因为他每天观察竹子在晴、雨、风、雪中的状态,已做到了成竹在胸。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只是在对着书本演奏音符,或者模仿老师的演奏,象鹦鹉和录音机一样只是在发出别人的声音,这样的东西怎么可能是艺术呢?近几年来,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增设了文化素质的考试,可以说这是抓住了我国当前音乐教育中的要害。考核中暴露出来的歌手们文化知识贫乏的问题,也相当令人震惊。
  
  笔者教学过程中,最头疼的是技巧有余而文化知识不足的学生,他们的演奏中规中矩,可就是出不来味儿,就是缺乏感染力,这是因为学生对作品还不理解。可一进入作品分析,面对他们巨大的知识空洞,我们往往感到无能为力。总不能讲到《昭君出塞》就加一大段汉代历史及“和亲”政策,讲到《霓裳羽衣曲》就加一大段唐代历史和道教知识吧。平心而论,音乐专业的学生文化知识普遍欠缺,是我国多年实行应试教育的结果。应试教育的目的是考大学,而考大学主要分文理两科,这两科中音乐都不是必考科目,所以,在中学的教学体系中,音乐课是辅科,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既然普通中小学不承担为音乐院校或音乐专业培养有专门技能的人才的任务,这就导致希望孩子学音乐的家长只有把孩子送到业余艺校或请家教,而高校招收音乐专业学生时也只有降低文化课录取分数。所以在中小学阶段,渴望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是牺牲部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进行音乐技能的训练,到了上大学的时候,知识结构的缺欠已经形成,积重难返了。

关键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