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小提琴音柱与音色之间的试验(2)


4、音柱端面斜度偏小,接触有间隙,低侧顶住琴板,会出现轻微的嘶嘶糙音。
5、音柱端面斜度偏大,接触有间隙,高侧顶住琴板,会出现吱吱的声响,重拉时在某些音位会有啸叫声。

五、音柱的位置与提琴音色:
1、两条试验轨迹线:用硬纸片测量左音孔内沿到低音梁的距离,再用硬纸片测量右音孔内沿到音柱的距离,使两个距离数值相等时,与音柱向右音孔一侧相切、与琴弦平行的纵向轨迹。在纵向轨迹上试验,调节面板下方音柱和面板上方琴马脚之间的垂直距离,获得最佳音色时,与音柱琴头一侧相切、与琴弦垂直的横向轨迹。
2、在纵向轨迹上,面板下方音柱和面板上方琴马脚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时,E弦发音变细;A弦发硬;D弦和G弦变化不明显。该距离为3毫米时,E弦、A弦、D弦、G弦均发音正常,音色最好。该距离为5毫米时,E弦、A弦、D弦、G弦均发音正常,音色也很好。该距离为8毫米时,四根琴弦发音不均匀,E弦好,特别高把位很优美;A弦发空;D弦和G弦变得有点浑浊。该距离为12毫米时,E弦变成象箫管声,高把位几处产生啸叫声;A弦发音不均匀,产生轰鸣声;D弦空空如木;G弦产生咕噜咕噜声。
3、以音柱和琴马脚之间的垂直距离选3毫米为基准,在横向轨迹上,音柱外侧(右音孔一侧)与纵向轨迹相切时,四根弦音量均匀,音色最佳。音柱向右音孔移动3毫米时,E弦发音变细;A弦发硬;D弦和G弦较好。音柱向低音梁移动3毫米时,E弦发音变粗;A弦发木;D弦一般;G弦变洪亮。音柱向低音梁移动7毫米时,E弦发音如出自木琴琴片下的共鸣钢管;A弦发音如长笛中音部;D弦发音困难;G弦严重发木。

六、音柱的其它因素与提琴音色:
1、音柱端面与琴板接触的密切程度对音色的影响,远远大于音柱是否垂直。音柱端面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吱吱杂音。音柱稍微倾斜一点,对音色没有什么影响。当音柱端面难于处理得天衣无缝而不得不考虑对密切程度和垂直程度作出选择时,应该选择前者。

2、在所有试验的音柱上端面与面板的接触点基本固定(琴马右脚正中后5毫米),同时保证音柱下端面与琴板接触密切,并顶压的松紧度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用不同端面处理方式(同一侧方向斜磨或不同侧方向斜磨)和不同长度的多个音柱换试。当音柱稍微倾斜约在5度以内时,音色没有丝毫影响。当音柱继续倾斜到5—10度时,音色反而趋向柔和,比硬性垂直时显得振动自然、发音轻松。当音柱再继续倾斜超出15度时,音量明显趋向微弱,发音略感困难。当然这个试验结果里面含有音柱着脚点对音色的影响。

3、把提琴音柱端面与琴板的接触点(着脚点)设置在背板虎皮纹的木质坚密部位与木质疏松部位,好象稍微有点区别,前者刚硬些,后者柔软些,但并不明显。可是,把着脚点设置在背板虎皮纹的木质坚密部位,音色很稳定;把着脚点设置在背板虎皮纹的木质疏松部位,音色有点不是很稳定,试验第二天的音色和试验当天明显不一样。这种区别,好象背板虎皮纹宽阔的提琴有点,背板虎皮纹细密的提琴没有。

4、音柱安装时,音柱端面的年轮与琴板的年轮垂直与否,区别不明显。好象是垂直装,刚亮些,顺丝装,轻柔些。

(责任编辑:)

关键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