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小提琴的装配和调整(3)


  相对稍短些,那么它对面、背板顶的力也就小,音柱是装得“松”的。因此必须根据琴的具体情况作调整。
  一般说来,如果一把琴的琴板较薄,或者弧度较平坦,薄板的支撑力较弱,就需要把音往装得紧一些。相反,如果琴板较厚,弧度较大,琴板较硬,就要把音柱装得松一些。

  我们可以把琴看成一个受力体。如果琴弦产生的压力与琴本身的抵抗力相平衡,那么琴就处于一种良好的受迫振动的状态。发音灵敏,声音持续时间长。如果这二者之间不平衡,那么琴就很难有好的音色了。 我们暂且不去研究琴弦张力、压力这方面的情况。从琴的抵抗力(抗压力)来说,琴的形状,琴板弧度、厚度、材料、状态等都是重要因素。而一旦琴制作完成后,最易调节的则是音柱。通过音柱松紧度的调节,可以取得某种程度的平衡,从而使琴发出理想的音色。实践证明,按照上述要求调节音柱,其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也是不容易做到的。这需要严格要求,反复实践,才能有所把握。那种盲目把音柱敲来敲去的“调节”,是没有意义的,不可取的。不但难有好的结果,反而会损伤琴体。
  琴马
  小提琴的发音。琴马是起着重要的传导振动作用的。要实现这个作用,马子本身的刚性是重要的。太软,自身会发生挠曲振动,太硬,则本身的质量太大,缺乏必要的弹性。这两种情况都是不佳的。目前几乎所有的提琴都用硬的色木与白牛子木,修成传统的马子式样。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需要注意的是,在马子受力的几个部分要保持一定的刚性,不要太薄。
  琴马的厚度以马脚处4.5mm、顶端1.5mm为佳。在修割时要保持马子的中心部分有足够的厚度,不能均匀地修薄,应在马子中心部分的半圆区以外呈扇形地修薄。
  换句话说,修好的马子应是中心部分稍为拱起,而不是完全平的。这个修削面,应是朝琴头方向的那一面。朝演奏者的这一面,是完全平的。马子装在琴上,由于强的拉力,趋向于朝琴头方向倾斜。久而久之会把琴马拉弯。而一旦琴马变弯就无法很好地传导弦的振动了。所以,在装配马子时,必须使马子靠演奏者的一面与面板呈90度,而朝琴头的那一面(即修削面)与面板呈钝角。这样马子就如同一个三角斜撑,如果演奏者经常注意把马子扳正,一般来说是不会被拉弯的。
  有的人把琴马脚修得非常薄,这也是不妥的。我们知道,琴马受到弦的压力约为1Okgf。这10kgf的力是通过两只马脚压在面板上的。如果琴马的脚太薄,那么,
  所有的压力都会集中在马脚中间的一小部分上,边部几乎不起作用。这样面板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会成倍增加,很易造成面板变形。
  琴马的脚必须有一定厚度,使压力得似在整个马脚面上均匀分布。同样道理,琴马的脚与面板也必须百分之百贴合。否则,压力集中在某点上,对面板对振动的传导都是不利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极锋利的刀。严格、耐心、仔细地修创,有时要用涂粉笔的办法确定削修部位。这个工作耗时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并非少见。需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能用砂纸,也不能设想修得不贴合而靠压力来使其自行贴合,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马子应修成多高?或者说弦离指板多高演奏起来才是舒服的?这也是要仔细考虑的。这与演奏者个人习惯及用什么弦(钢丝、尼龙、羊肠)有关。在指板宽的一端,E弦高指板3mm、G弦高指板5mm是标准尺寸。四条弦在马子上间隔要均匀,演奏起来应不碰弦。此外,一个漂亮的马子,它的造型及各部分线条都是流畅、合谐的。把一只马子
  修得既漂亮又好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拉弦板及其它
  装拉弦板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从拉弦板到马子的距离。这段弦或多或少也参与震动。从马子到拉弦板,此间的弦长应为有效弦长的l/6,即55mm。这个距离必须保持。由此也可见通常所用的金属微调的缺点。一装弦钩,这段弦的长度便被缩短了。如果装上好几个,加上金属构件本身的重量,这样对音色的影响就是不可忽视的了。

关键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