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霍曼和铃木相比较,我推崇铃木。铃木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小提琴的教学影响甚大。至今我看到国内的一些教材对铃木都有所借鉴。比较好的是邵光禄的《少儿小提琴集体课教程》和《少儿小提琴集体课技能训练》。这套教材可以说是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不但吸收了众家之长,而且很接近中国孩子。中外乐曲和部分考级曲目都有所涉猎。两本书互为补充,学完后可达到4级左右程度。再好一些的有赵薇的《学琴之路》系列和林耀基、杨宝智的《小提琴入门与提高》三册书。张世祥、梁大南、李本华(铃木的学生)、曾民信、李贵武等人的教材也相当不错。此外,还有我原来推崇的黄健《跟我学小提琴》、尹兴雅的《小提琴速学新法》、盛中华的《小提琴演奏与练习》,以及业余考级教材等。应该说这些中国人编的教材都能使成年爱好者入门,也未必一定要使用铃木,更别提霍曼了。当然确定一本书后,一定要考虑是否有相应的音像材料。不管有无老师,有录音录像会有非常大的助益。
那么达到了4级、5级左右的程度,往后怎么办?可以说如果一本教材把基本技术大都介绍了之后,往后也没什么可讲的了。我以前也总以为教学大师会讲什么更高深的东西或秘诀之类,去读弗莱什、加拉米安的大作,听国内大师的讲座。就发现这些里程碑式的著作说的都是基础的东西,也发现就算是林耀基这样大师级的人物,也是不管讲什么,都是使用他基本的理念、基础的知识去解构难题。还有林朝阳,他曾经在讲完基础技术时说过一句话:\"现在你们已经和我一样了,都是在不同层次上研究怎样克服复杂的问题\"(大意)。因而我想会了基础技术之后,剩下的应该就是把基本技术运用到高难的乐曲里,这要靠的是一个学习者的头脑和毅力。这需要几个拐棍或者像梯子一样的东西,那就是开塞、马扎斯、小顿特、克莱采尔、大顿特、帕格尼尼等。
如果把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体系画一个图表,我想应是一个一个正方形里面一个正三角形。正三角形代表技术,方形内其他的部分代表音乐。越是初期的学习,技术越重要,甚至是占整个正方形的底部,渐渐地技术的因素就少了,音乐的部分增多。技术三角形的顶尖大概就是帕格尼尼了,但也只是技术的细枝末叶,一般人不掌握它也可以是一株大树。在这个体系里,技术是有限的,音乐两倍地大于技术。但音乐不会无穷大,它也有局限性,它永远不会把整个世界都表达出来,因而我还是用方块限定它。
如果让我编一本完全针对成年人的小提琴教材,也很容易,但它只适合我和类似我的人,不可能适合任何成年人。总而言之,成年学琴者尽可能多地占有教材,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老师也是如此,都有个自己编教材的类似备课过程。如果一个老师死抱定一本霍曼,其他的都不涉猎或不准学生涉猎,我看学生还是辩证地否定他罢。在一本书中碰到困难过不去,就找其他书绕过去,回头再克服它。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披荆斩棘的开路者,为了通向山顶,决不会开一条笔直的道路。在盘旋上升的过程中,学琴亦是其乐无穷的事。
(责任编辑:)
关键词:
- 上一篇:关于小提琴“童子功”
- 下一篇:乐理知识-省略记号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推荐文章
-
- 小提琴手指如何换弦
...
- 装配小提琴重要零部件的技术参数
...
- 小提琴杂音的诊断与排除
...
- 小提琴玩玩滴答怎么样
...
- 小提琴的护理
...
- 小提琴开始极速音节训练方法
...
- 关于小提琴教学的一些技术问题
关于小提琴教学的一些技术问题,在弦上,然后弓子自然地拖开,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挂与拖的关系及重要性。 想做到放松,要用脑子去找感觉。比如练Staccato,它要求通过骤然的爆发力去冲...
- 下巴怎么会疼
...
- 小提琴手指如何换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