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学琴的真理

小提琴是技巧性很强的乐器。往往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却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练琴的技巧需要不断总结。如果被动地去练,麻木地使自己服从于惯性,是很难提高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在练琴过程中,一次一次地寻找着拉琴的真谛。最终我发现焦点在于「放松」二字。心灵放松才能感受到音乐。左手放松才能换把准确,手指麻利。右手放松才能完成小提琴弓法上丰富多彩的变化。耳朵放松才能变得听觉敏锐、有节奏感。眼睛放松,视谱才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拉琴放松,小提琴才能像自己身体上的一个器官,随心所欲。放松应该贯穿练琴的全过程,让音乐自然地刻印在孩子的脑海中。

学生们常以非艺术的心态去学习小提琴。可是小提琴却是艺术的结晶!不但是小提琴的音色,就连小提琴的造型,都极其富有艺术性。音乐艺术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是因为她以美的形式,表达了人类共同的、可以沟通的心声。任何一首乐曲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的渊源。无论是演奏西欧古典、浪漫还是近现代作品,我们都要带着探索与求知的歉虚态度。乐曲的主次声部、来龙去脉、基本速度、强弱变化以及小提琴的指法弓法,这一切都非要搞清楚不可。像朗诵诗歌一般。须把内涵、段落、「启承转合」分析清楚。演奏小提琴不能只按音符死拉,胡子眉毛一把抓。

另外练琴要广度和深度相结合。我认为不必过多地重复练习一首作品或一种基本练习。几首作品可以交替练习,并且用不同的节奏型去拉奏音阶,可以减少由于单调的重复而产生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自我催眠的状态。练琴的过程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因人而异,因曲而异,多姿多彩,不要让孩子把练琴变成枯燥的「苦役」。

若只练习几首心爱的乐曲而忽略素质锻练,必事倍功半。应认真补课,主要补音阶和琶音、双音与和弦,这样才能纠正音不准的通病。要加强基础训练,掌握调性、指法、换把、节奏等基本技能,让学生稳步、扎实、持久地增长基本功。

另外,视奏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琴的进度。从音符到音乐是一种「手译」的技巧。如果仅把上的音符「对号入座」,把单音拼成句子,是最原始的视奏。要了解任何一个音在不同的调性中,所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如一个「C」音,在C调为主音;在F调即是「属音」,在G调是「下属音」。唯有鲜明的调性、节奏和把位概念,才能准确地把乐谱「翻译」出来,再配合放松合理的指法弓法,就能顺当地奏出长乐句的流畅节奏。「读谱关」离不开经常性训练。浏览性的视奏,可开阔视野。但是要从「慢」与「准」开始,切忌草率。我的老师林克昌先生给我养成一种习惯,我很受益并坚持到今天,就是只要视奏上一条新曲,一定坚持从第一个音拉到最后一个音。不要半途中断,或觉得不好听就转换另一首。

技巧性的练习曲正是由浅入深地培养手和脑的适应性,在教学上应选有针对性的教材,重点练习,并达到所要求的速度和精度,最后能跟上CD一起拉奏。尽量符合 力度要求和完整性,才能提高技巧。除了音乐中的「共性」规律,在练习一首作品时还要注意它的「个性」,艺术上才不会得「贫血症」。不能拉甚么都一个味儿。应该尽量多接触技巧内涵丰富、难易程度适合、但风格却迥然不同的作家的优秀作品。也不能忽视学习中国曲目,像「梁祝」等优秀曲目,使学生掌握不同的音乐风格,让演奏由衷、贴切、丰满。
在练琴过程中如何提高效率,是现代社会中学琴者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每个学生和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的责任在于准确地协助学生找出问题,提出方法,让问题迎刃而解。应该多鼓励爱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对音乐有要求的学生。

艺术是重感觉的。对音质的变化,放松的程度,以及音色的内涵,都要有敏锐的感觉。对节奏乐句的强弱走向,乐句的呼吸,情绪的转换等等要吃透。这叫拉琴「有根」。这才能发挥才华。拉琴的力度、速度和清晰度是三个衡量技巧纯熟的砝码。如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在乐曲的内涵,只会成为「机器人」。 (责任编辑:)

关键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