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自学小提琴的一些相关问题

第一,小提琴能否自学的问题。很多成年朋友都经常问小提琴可不可以自学?我在网上看到过几位自称完全自学小提琴并取得很好成效的朋友,但我不了解实际情况,不敢轻易评价。从我自己学琴的经历来说,我一开始就没想过完全自学,因而就在艺校拜了一位60多岁的老师。我只是随随便便地以提问题的方式上了4堂课,总共时间加一起不到一个小时。当我感到我已知道按着怎样拉琴,只是缺乏练习时,我才走上自学的路子。后来我和这位老师成了朋友,偶尔打电话请教一两个问题,也请他吃过几次饭,在席间他与我交流式地教过我一些东西。

我一点也不后悔一开始拜了一位老师,而且也感到从这位老师那里学到了小提琴很多的东西,甚至是全部基本知识。如果没有这位老师,全靠我自学,不知会怎样,但肯定会在黑暗里摸索很长时间而且也不一定能像现在这样很自信走下去。

我没学过教育学,但我偏激地认为,学习小提琴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客体是小提琴,老师和书本只是手段,目的是获取小提琴知识和技巧。因而学习的本质是自学,而不是被教育。自学这个本质还表现在这种知识和技能归根结底来源于你自己拉琴的实践和独自捉摸。任何人不能替代你。自学肯定是要看书(包括音像资料)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有疑问的是要不要有个老师指点。我还是提倡一开始要有个老师,有个老师会学得更正确,更快捷,更广泛。

关键在于怎样向老师学习。我认为主要在于树立自己这个学习的主体地位,以自学为主,先看教材,然后对不懂得和把握不准的地方向老师提问,毫不脸红地在老师面前拉琴,让老师指正。也就是我以前提到过的,让老师围着自己转,而不是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爬。这是成年人学琴的特点和优势,必须把握这一点,才能在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们成年人有和老师沟通的能力,因而要争取和他们作平等的朋友。我和你老师差的只是我不会拉小提琴,而我懂的东西,你也未必内行。另外学小提琴再难,也不会比研究量子力学难。小提琴不过是和唱歌、跳舞、打球、游泳一样的游戏,我们成年人会玩儿就行了,根本就不想成为专家,也不认为会拉琴的人有什么了不得,除非他是林耀基或吕思清。
二,关于小提琴练习进度问题。我们一起练琴的约定和《三年练琴规划》,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也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指点。在一些论坛上,大家的评论也多种多样。对于那些不理解、冷嘲热讽的,我的态度是"不争论,默默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昨天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委婉地提出质疑,我一反长时间的沉默就回敬了几句。我想我说的话并不只是对他而言。

他说"晕~我拉了10多年,还没碰帕格尼尼呢"。我回贴说:我也有点晕,拉了10年琴,像帕格尼尼随想曲13、20这样的曲子也不敢碰,可能吗?也许小提琴的教学有独特的规律,我不是专家,只是一个成人爱好者。但我想假如一个大学英文系的学生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学指定的教材和参考书,连莎士比亚全集的原版都不让看,自己连翻翻都不敢,这合适吗?请各位好心的朋友看清楚,我说的是"比较完整拿下中外最著名的这两首乐曲。能拉就赢了,不期求你拉好。"注意"比较完整"、"能拉就赢"、"不期求拉好"这几个词。我知道要真正能拉这些曲子,没有个8、9年功夫是达不到的;要拉好,可能大多数人(包括专业的学生)一辈子也不行。那么有人可能会说,笨笨磕磕地拉下来,又有什么用?我想成年人学琴肯定有时间、精力和身心方面的局限性,但成年人在三年时间内不会像孩子一样满足于可以拉出几个好听的曲子,我们还要知道这个领域里到底还有些什么东西,我们不期望去完全掌握,但我们想知道。因而选择去拉这两首曲子的目的就是"打破小提琴的神秘感,同时不失敬畏心"。
在此,想进一步说明,三年后我们到底能把原版的《梁祝》、《流浪者》拉到什么水平。我想举个例子,在约定和大家一起练琴的朋友中,有位叫clarezoe的,是位大三的学生,它的博客是《与您相约》。一个月前她对小提琴根本不懂,然而她经受了繁忙的考试压力,超进度提前把《大海啊,故乡》这个曲子拉了下来。她的博客上有录音。虽然拉得还不熟练,但已经基本像个样子了,反正比我刚开始学的时候拉得好。我也非常欣赏她的做法,录下来大大方方地给大家听,给自己听。这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敢于面对自己和大家,才能有自己的实际进步。这也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人生态度。我相信,如果她能坚持,那么三年后她肯定能把原版的《梁祝》、《流浪者》也拉到这个程度,并且能对自己将来的拉琴有个很好的方向和定位。那时候她再拉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乐曲将会是游刃有余,而这第一个录音,将成为她一生中永远美好的回忆。(责任编辑:)

关键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