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家长、学生应如何理解音乐考级

来源: 点击:次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了对孩子课外知识的培养和学习上,音乐便是其中一项。然而,在“音乐考级”诞生十余年后的今天,巨大的功利目的已将“考级”的本色涂抹得走了样,扭曲了考级的初衷,以至于许多刚刚加入考级大军的人,甚至搞不明白“音乐考级”到底为何而设,音乐考级到底为了什么?

        许多家长说,现在条件好了,自己想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学音乐曾是自己儿时的梦想,希望自己的梦想在孩子身上能够实现。其实考级就是为孩子音乐学习做一个鉴定。其中包括对老师教学的鉴定。但是这几年,考级似乎越来越简单,多数孩子只要报了名,再难的级别也能通过。所以我现在很看不起这种考级,它已经没有了‘含金量’,说白了就是一个荣誉感、虚荣心。但是作为家长,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学到东西,考级就像毕业考试那样来证明他的学习成绩,这就需要有一个机构对业余音乐的学习有一个严格的鉴定,而不是只为盲目地拿到某个证书,这样其实是害了孩子。更多的家长让孩子考级,是想在今后考其他学校时减免分数,但是据了解,国家教育部规定,考级证不能和升学考分挂钩,更不能减免分数。文化部也规定:艺术考级有法可依不得与升学挂钩。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在2002年之前我国的音乐考级与学生的升学有着直接的联系,有些考生可以通过音乐考级,在升学时照顾50分之多,许多家长发现这是通向大学之门的捷径,于是一拥而上,纷纷选择走音乐考级之路。随着考级热的升温,考级怪现象也相伴出现,一些考级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用各种方式甚至不惜降低标准来争夺考生。而一些考生也是急功近利,忽略基础训练,为考级而考级。这位业内人士说,国家举办音乐考级的初衷是很好的,但后来在一些地方变味了。由于利益驱使,原本严肃而神圣的音乐殿堂变得喧嚣、浮躁,充满商业投机味道,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艺术的践踏。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音乐考级应运而生。1988年,中国音协设立4种乐器的音乐考级。此后,各类音乐考级蓬勃开展,逐渐拓展到30余个艺术门类,每年有百万以上人次参加。

        放眼当今音乐考级市场,其类别令人眼花缭乱,举办单位更是多如繁星;定级五花八门,收费参差不齐;考级单位相互贬低,恶性竞争。有的为抢一杯羹而违规操作;有的随意提高考级收费标准,谋取高额利润;有的聘请评委、考官专业不对口,滥竽充数;有的评委充当“内线”,为考生大开“后门”;有的只要报名交钱,即使没考,也奉上证书……

        尽管当前音乐考级有着诸多弊端,但每年参加考级的人数却有增无减。究其原因,多是一些家长仍然抱着“音乐考级可为孩子升学加分”的心理,其次就是荣耀感。正是这种功利目的,促使不少家长逼迫一些并不具备音乐天赋,甚至对音乐毫无兴趣的孩子学习音乐,参加考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拔苗助长,追求短期效益,违背了音乐学习的规律,使本来热爱音乐的孩子也想远离音乐。

        正是摸透了家长的这一心理,一些人通过种种见不得光的方式,与有关音乐学院拉上关系,联办音乐考级点,这种考点的出现,违背了“音乐考级的初衷”,降低了考级的标准,考生通过率几乎达到100%,考级成了挣钱机器。

        据一位家长透露,一些音乐学院的考级点为了拉生源,竟向一些老师承诺,只要一次能拉来几十个生源,就会让其当考官,此外还有利益的分成。这位家长讲,正规的音乐考级,评委都具有文化部认可的资格,并且多来自本院校,在考试时其他人一律不准入内,但是现在的一些考点,就连领学生来考级的老师也成为了考官,这怎么能公正、权威呢?据他了解,目前,只有中央音乐学院全部考级评委是由本院的专家亲自担任,具有极高的学术性。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