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同样上《画苹果》这一课,美国教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拿一个 去画;日本教师让学生自己带苹果来画;而中国教师是出示一幅苹果的画作,并且演示给儿童看,先画左,后画右,这边涂红,那边画绿……,最后中国学生画得最 像,然而也最缺乏个性。其实,每个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创造欲望,可以说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画家”。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是不会把成人化的想法硬塞给儿 童的,也不会亮出一些“范作”让儿童们去“借鉴”或“复制”。因为这样一来,儿童的思维、灵感乃至个性都会囿于教师先入为主的“框定”和那些“范作”之 中。现代教育中有一个观点:“不教而教”。“不教”,就是不把成人的想法、模式、技法过早地灌输给儿童;“教”,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 力,通过正确的引导去激励儿童依据自己的想法自信地去作画。在评价儿童作品时,需要教师“蹲下来”看儿童的画, 所谓“蹲下来”看儿童的画,就是指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品评儿童的作品。也就是一位美学家所说的用“童眼去看”、用“童心去品味”儿童国画。
教师在教儿童画国画时,不应将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儿童,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 品质,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分析、理解他们的作品。这样才能走近童心、读懂童心,进而因势利导去启发、引导、培养儿童。还儿童国画一份自由的表达曾几何时, 我们的儿童国画教育就是临摹,这种临摹式教学,束缚了儿童表现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创造性,也影响着他们对事物全面、正确的认识。儿童绘画心理的研究表明,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绘画的表现是不同的。往往年龄较小的儿童,在绘画上表现得比成年人更大胆、更单纯,这样自由地表达,是许多成年画家很难真正做到, 你要买钱,得考虑卖主的喜好,你想参加绘画大展,得考虑评委的“口味”,儿童快乐自由地画画反尔达到了成年画家很难达到的“畅神”。如此说来,我们的儿童 国画不需要教学,让他们自由地成长。其实不然,每个儿童都需要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教学,关键是怎样教学?是否定儿童的自主性,一味临摹成人 国画,还是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启发引导儿童进行自由地表达。
对他们来说非常熟悉,贴近他们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课堂中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儿童就会 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表现。这种独立的描绘与真正的表达,将带给儿童更多自由表达的快乐。我们可以翻开中国绘画史,看看从古到今中国画代表性画家,就会看到 他们各具面貌。因此,在儿童国画教学中,不能让让儿童一味临摹成人中国画,这不等于学习传统,反而将儿童从用笔、用墨、造型、构图,都进入传统的套路中, 使独立的描绘与自由的表达几乎不可能,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需要大力提倡的是:用一颗童心来教学;用儿童的视角去欣赏;多给儿童一份创作的自 由。
>